知名汽车供应商-汽车厂商供应商排名

tamoadmin 0
  1. 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 详细资料,谁有? 回答的好追加50分-200分,甚至更高
  2. 陈斌波:对供应商与主机厂关系的冷思考丨汽车产经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知名汽车供应商-汽车厂商供应商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 详细资料,谁有? 回答的好追加50分-200分,甚至更高

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

1、博世集团

博世集团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技术、工业技术和消费品及建筑技术的产业。总部设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的博世公司员工人数超过 23 万,遍布 50 多个国家。

汽车技术是博世最大的业务部门。博世在汽车零部件各个方面的研发及生产水平均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柴油喷射系统在行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博世汽车的底盘系统、能源与车身系统、汽车多媒体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享有名声,其汽车售后事业部主要从事火花塞的研发、匹配和刹车片生产加工,是目前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的首选。

2、株式会社电装

株式会社电装作为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零部件工厂之一的电装,从丰田集团独立分离出来,运营至今,电装已发展到日本排名第一、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集团公司。

电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包括汽车空调设备和供热系统、电子自动化和电子控制产品、燃油管理系统、散热器、火花塞、组合仪表、过滤器、产业机器人。公司在环境保护、发动机管理、车身电子产品、驾驶控制与安全、信息和通讯等领域,成为全球主要整车生产商的合作伙伴。市面上中高端自动空调系统,多为电装供应。

3、德国大陆集团

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创始于1871年,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性企业集团,全球500强,是世界领先的汽车配套产品供应商之一。

大陆集团众多事业部都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制动钳、安全电子设备、车载智能通信系统、汽车仪表和供油系统全球销量第一,电子制动系统和制动助力器全球销量第二,也是全球第四大轮胎供应商。

4、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爱信(Aisin)是专门生产自动变速箱的企业,成立于1969年。由爱信和博格华纳合资建立,是爱信精机(Aisin Seiki)株式会社的子公司。丰田公司拥有爱信精机22.2%的股份,因此爱信实际属于丰田之下。

爱信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序列十分丰富,包括4挡、5挡、6挡、8挡均有涵盖。因为丰田参股爱信公司,所以丰田旗下车型几乎也都是用爱信的自动变速器。爱信在中国的历史是1994年在爱信宏达生产发动机关联零部件开始的,到2006年的今天已经发展到有近3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生产和供给着传动系统、制动与底盘、车身和发动机等不同品种的产品。但其生产的自动变速箱目前是全球多数整车厂的选择之一。

5、美国江森自控集团

美国江森自控公司是一家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世界性跨国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恒温器制造厂家,也是从这样一项发明,逐渐发展为今天世界最大的汽车部件和座椅的独立供应商。为世界500强,第251位(2013年)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是专业汽车内饰、设施效益和动力方案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江森自控集团提供创新科技的汽车内饰产品使得驾乘更舒适及安全,同时还提供现代乘用车辆以及混合动力车辆的蓄电池产品及对应的动力解决方案。作为全球第一的蓄电池供应商的江森自控集团,其拥有的VARTA(瓦尔塔)品牌创始于1888年德国的汉诺威市,即现今江森自控蓄电池技术研发中心的所在地之一。长久以来VARTA(瓦尔塔)品牌系列都是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制造商的首选,以其高端的质量与领先的技术提供适合各类型车辆使用的多种规格的顶级蓄电池产品,同时这也是我们最熟知的为仪表台总成供应。

6、天合汽车集团

天合汽车集团是汽车安全系统的先驱和领导者,世界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利弗尼亚,2012年汽车零部件销售额为164亿美元,为世界财富五百强企业。

主要汽车产品有:转向和悬挂系统、商业转向系统、充气抑制系统、方向盘系统、安全带系统、电子安全装置、无线电产品、电子保安装置、发动机部件、强化紧固件及部件、车身控制系统、售后作业。目前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后制动器(天合专利技术,驻车制动与后制动卡钳一体式机构),安全气囊、气帘、安全带、多功能方向盘等)是多数整车厂的选择。

7、美国伟世通公司

美国伟世通公司是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集成供应商,位居美国财富500强。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伟世通在全球拥有81,000名员工,制造工厂、技术中心、销售中心和合资企业遍布世界各地。伟世通公司为全球汽车生产厂商设计和制造创新的空调系统,汽车内饰,以及包括照明在内的电子系统,并提供多种产品以满足汽车售后市场的需求。

伟世通在汽车电子领域提供的主要产品包括音响、信息、驾驶信息、动力总成控制和照明。前后保险杠,门饰板等为主机厂选择伟世通。

陈斌波:对供应商与主机厂关系的冷思考丨汽车产经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Automotive News2011年发布的新一届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根据供应商2010年配套市场业务的销售额排名),在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2010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博世,第2为电装。第3至第10为大陆集团、爱信精机、麦格纳、佛吉亚、江森自控、埃孚、LG化学和现代摩比斯。其中, 现代摩比斯首次进入前10,而美国汽车供应商德尔福则由去年的第9退居第12。

数据显示,排名显著下滑的有斯坦利电气和海拉等供应商。其中,斯坦利电气的排名由去年的49名下滑至72名,海拉的排名由去年的30名下滑至51名。排名显著上升的有现代威亚、恩梯恩、Plastic Omnium等。

其他入围百强的零部件企业,参见下表。

近三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

排名

2011年发布

(据10年全球配套业务收入)

2010年发布

(据09年全球配套业务收入)

2009年发布

(据08年全球配套业务收入)

1

博世

电装

博世

2

电装

博世

电装

3

大陆集团

爱信精机

大陆集团

4

爱信精机

大陆集团

麦格纳

5

麦格纳

麦格纳

爱信精机

6

佛吉亚

LG化学

江森自控

7

江森自控

佛吉亚

德尔福

8

埃孚

江森自控

佛吉亚

9

LG化学

德尔福

埃孚

10

现代摩比斯

埃孚

天合

11

天合

天合

李尔

12

德尔福

现代摩比斯

丰田纺织

13

矢崎

法雷奥

蒂森克虏伯

14

李尔

丰田纺织

矢崎

15

住友电工

李尔

法雷奥

16

巴斯夫

矢崎

本特勒

16

丰田纺织

住友电工

住友电工

18

康奈可

巴斯夫

伟世通

19

捷太格特

日立汽车系统

现代摩比斯

20

日立汽车系统

本特勒

德纳

21

法雷奥

伟世通

舍弗勒

22

伟世通

康奈可

捷太格特

23

奥托立夫

捷太格特

马瑞利

24

马瑞利

马瑞利

阿文美驰

25

***

***

康明斯

26

本特勒

德纳

日立汽车系统

27

德纳

丰田合成

康奈可

28

丰田合成

奥托立夫

奥托立夫

29

康明斯

康明斯

***

30

杜邦

海拉

海拉

31

博格华纳

日本发条

丰田合成

32

舍弗勒

TS Tech

博格华纳

33

恩梯恩

小糹制作所

高田

34

精工

精工

贝洱

35

三菱电机

杜邦

天纳克

36

天纳克

博格华纳

普利司通

37

贝洱

高田

小糹制作所

38

博泽

舍弗勒

杜邦

39

日本发条

贝洱

国际汽车零部件

40

小糸制作所

米其林

米其林

41

TS Tech

天纳克

辉门

42

Plastic Omnium Co.

博泽

吉凯恩

43

高田

普利司通

博泽

44

辉门

东海理化

三菱电机

45

现代威亚

国际汽车零部件

日本发条

46

普利司通

莱尼

松下汽车系统

47

米其林

辉门

精工

48

国际汽车零部件

京滨

京滨

49

东海理化

斯坦利电气

固特异

50

吉凯恩

三菱电机

纳威司达

51

海拉

恩梯恩

东海理化

52

固特异

纳威司达

霍尼韦尔交通系统

53

万都

吉凯恩

巴斯夫

54

Flex-N-Gate Corp.

Flex-N-Gate

Nemak

55

耐马克

松下汽车系统

科尔本施密特-皮尔博格

56

安通林

圣戈班

Grupo Antolin

57

昭和电工

固特异

恩梯恩

58

拜耳材料科技

Grupo Antolin

科德宝

59

TI 汽车

Plastic Omnium

埃贝赫

60

哈曼

Showa

TS Tech

61

Mitsuba

万都

圣戈班

62

库博标准汽车

哈曼

莱尼

63

埃贝赫

Nemak

Showa

64

泰科电子

库博标准 汽车

德科斯米尔

65

德科斯米尔

现代威亚

库博标准 汽车

66

旭硝子

Mitsuba

飞利浦电子

67

美国车桥

德科斯米尔

Flex-N-Gate

68

CIE Automotive SA

拜耳材料科技

斯坦利电气

69

伟巴斯特

霍尼韦尔交通系统

泰科电子

70

Nexteer Automotive

泰科电子

美铝

71

塔奥

TI 汽车

拜耳材料科技

72

斯坦利电气

派格

Plastic Omnium

73

立达汽车系统

埃贝赫

万都

74

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塔奥

塔奥

75

利纳马

飞利浦电子

CIE Automotive

76

科世达

CIE Automotive

利纳马

77

飞利浦电子

美国车桥

美国车桥

78

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

旭硝子

TI 汽车

79

PPG工业

PPG工业

Mitsuba

80

考泰斯·德事隆

伟巴斯特

乔治费歇尔

81

乔治费歇尔

利纳马

伟巴斯特

82

三电公司

科世达

旭硝子

83

飞思卡尔半导体

摩丁制造

科世达

84

F-Tech Inc.

乔治费歇尔

卡曼

85

歌乐

立达汽车系统

伊顿

86

海斯莱默斯国际公司

德韧汽车系统

摩丁制造

87

德韧汽车系统

考泰斯·德事隆

立达汽车系统

88

伊顿

F-Tech

PPG工业

89

倍耐力

日信工业

考泰斯·德事隆

90

派格

Hayes Lemmerz Intl

德韧汽车系统

91

特瑞堡

阿尔派电子

飞思卡尔半导体

92

阿尔派电子

Mark IV Holding

陶氏汽车系统

93

3M汽车部

歌乐

POLYTEC

94

先锋

伊顿

爱德夏

95

Mark IV Holding

英瑞杰汽车系统

英瑞杰汽车系统

96

HBPO GmbH

先锋

麦特达因

统基工业集团

飞思卡尔半导体

利优比

98

欧姆龙公司

SKF 汽车部

阿尔派电子

99

陶氏化学汽车工业部

爱思帝

倍耐力

100

SKF 汽车部

3M 汽车部

F-Tech

完成由主机厂到供应商的角色变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你打交道的群体发生了本质性改变——由普通消费者变成了一群高度专业且挑剔无比的人士。

在一年多以前,陈斌波选择了完成这个转变,加入了敏实集团。

“跟中国汽车品牌相比,其实不少中国的供应商企业已经走上全球比较高的位置。比如说福耀、万向、戴卡,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内就是龙头老大,国内主机厂暂时还没有做出这种成绩吧。”陈斌波说,他对汽车供应商这个行业依然充满想象力。

但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供应商行业似乎是一件挺“倒霉”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汽车行业结束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开始进入一个收缩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和全球疫情爆发等缘故,全球经济在短期内不会恢复到过去那种开放、互联互通的状态,“逆全球化”大概率将会是未来几年的主色调。

当然,积极的一面是,正因为有了如今车市下行、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战、“新四化”转型等压力的存在,也迫使着供应商企业向一个更强的全球性企业发展。

敏实集团就是其中奋进自强的企业之一。在2019年这场汽车寒冬里,就连博世集团这类巨头供应商集团尚且没取得营收增长,敏实集团却实现了约5.1%的营业额增长,达到约人民币131.98亿元。

敏实集团是如何做到正增长的呢?

“深挖海外市场、在新领域取得技术优势、与强者结盟。”陈斌波回答了这三点。

应该说,敏实集团算是由中国走向全球的供应商里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再加上陈斌波所言“干货”甚多,所以我们对此访进行了归纳整理,希望它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为行业提供借鉴。

1

唇齿关系,不能忘记

这两年,调整库存、保护经销商成为汽车厂商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吻。对主机厂来说,跟经销商的生死存亡相比,供应商的生存状况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两年关于供应商“被切”、拖欠货款、旧车冲账、强制大幅度购年降等新闻,在汽车圈中是屡屡发生。

实际上,汽车厂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如从前,也同样在全球其他区域上演着。

前年,北美汽车OEM-Tier1供应商工作关系指数?研究结果显示,FCA、福特、通用汽车等,这几家北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上均获得了较低的评分。

不过,丰田和本田可能是个例外。这两家企业在那次调查中再次位居前列。确实,相比其他国家,日本的汽车厂商与供应商有着更深的捆绑关系。很多日本零部件企业都允许丰田、本田的工程师直接走进去,对于供应商生产线的情况,主机厂的工程师甚至比供应商的老板都熟悉。

作为曾经日系合资车企的管理层,同时也是深知日本人做事方式的人,陈斌波言语间同样流露出对日方处理与供应商关系的赞赏。他说,不管营收多么差,日方都会按照付款周期付钱给供应商。

陈斌波认为,车市下行期,车企与供应商都各自承受巨大的压力,但越是这种时候,车企越应该重视供应商的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关系有如唇齿,互依互赖,另一方面也因为产品竞争力体现的其实是整个生产系统的竞争能力,一旦供应商的正常生产被改变,最终影响的也是产品的竞争力。

汽车产经:最近中国汽车销量几乎是一路往下,大家日子挺艰难的,你怎么看这个现状?对供应商影响大吗?

陈斌波:实际上这个“强者留下,弱者淘汰”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这次疫情也好,这个经济环境也好,无非就是促成了这个时代早点到来。

市场往下,会影响到每一个企业,只是影响大或小。技术成熟一点,影响就小一点。短板多一点,企业现在暴露的问题多一点。

汽车产经:跟车企相比,你们的压力会更大吗?

陈斌波:零部件供应商一般都存在一个开发的周期,所以它的压力表现不是在当今,而是表现在两三年以后。因为现在这个体量,供应商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比如说我已经拿到多少订单,我给多少个厂家做配套,这些短期是改变不了的,要改变也是两三年以后。

相比之下,主机厂的压力就在眼前,一个月销量下滑了,马上就有反应。所以从压力反应的速度上来看,我觉得主机厂的压力更大。

但是,一旦主机厂将压力传导给经销商和供应商两边,我们也会压力顿增。

汽车产经:经销商端的压力我比较了解:4月和5月行业为了提振信心都倾向表露正增长,但是5月份终端其实出现了同比8.1%的下滑,增加了14万的库存,经销商的状况实则还没有变好。不知道供应商这端的压力表现在哪里?

陈斌波:车企需要增强竞争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技术焕新是一方面的压力,但更大的压力在于成本控制。

有时候这种压力也会来自主机厂的“变卦”。比方说,它让我们设计开发一个产品,结果成品出来了,它又找了另一个价格更实惠的“二供”(二级供应商)去生产。但实际上,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已经是投入一大笔资金了。

有的主机厂拖供应商的资金也拖得很厉害。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这样长期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对供应商影响很大,因为供应商需要资金成本去支持它的产品质量和产品供应。

这一点我觉得日本合资企业就做得不一样。我在东风本田的时候,有几年遇到危机,销量很差。但尽管这样,东风本田还是按照45天的付款周期付钱给供应商。我那时候跟日方说,能不能拖延一下,日方说不行,必须遵照合同

汽车产经:这样顾全供应商是为了什么?

陈斌波:车企最后的竞争能力其实还是体现在整个系统的竞争能力。一个产品的竞争能力包括产品的价格和产品本身,而供应商的价值肯定会反映到这两样东西上。产品的竞争力,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能力,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2

越艰难,越坚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其实都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汽车行业,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都和中国制造相关。

然而,依赖外国核心零部件、缺少全球分地区机制等也是该产业长期暴露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疫情缓解之后,因为“汽车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导致许多地方复工仍受牵制,汽车供应们愈加深刻认识到加速转型的必要性。

敏实集团或许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看敏实集团2019年的财报,第一页就出现9个大字: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其中,电池盒是敏实集团的一个重要方向,陈斌波说,在这个领域里面,敏实的工艺技术已经超过了全球排前三十的公司。

由于该产品紧跟新能源车,有机构据此测算2019年电池盒在全球拥有60亿的市场空间,并且随着新能源车替代加速,2025年预计将达到540亿元。

陈斌波说,除了新能源领域,他们还会逐渐攻占安全驾驶领域。

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面临“新四化”转型的压力,他们才得以在电池盒取得绝对性优势。同样地,正是因为有国内市场的寒冬,他们才成功将海外份额从40%提升到了45%;正是因为有中美贸易战,他们才下定决心要夯实美国和墨西哥市场;正是因为要面对“大浪淘沙”的环境,他们才选择了与海拉集团进行“强强联盟”。

越艰难,越坚强。这大概也是当下国内所有主流供应商的最真实写照。

汽车产经:自2018年以来车市整体低迷,汽车产业链公司也业绩表现平淡。但敏实集团2019年却实现了约5.1%的营业额增长。这个增长是怎么得来的?

陈斌波:去年其实主要是国外市场拉动了我们的增长,我们去年国内市场营业额大概下降了5%,这样就导致我们国外的市场占比增长了。2018年的时候我们国外收入占比是40%,去年升到了45%。这45%的份额里面,我们有15%是在海外生产供货的,30%是在国内生产的。

其实去年在海外市场,我们也发展得并不容易。尤其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原因,美国对中国部分进口商品加税25%,我们是受影响最大的一批。虽然我们在墨西哥和美国都有工厂,但还是没能完全解决出口供应问题。去年我们还是需要从国内出口过去,或者是由泰国那边的工厂生产再出口北美。

所以,今年我们打算继续开拓国外的市场。除了完善在北美和墨西哥的工厂建设之外,我们也会进一步完善在欧洲塞尔维亚的生产基地。

汽车产经:敏实集团现在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您觉得中国供应商跟中国汽车品牌,哪个在全球表现的更强?

陈斌波:按营业额来算的话,我们在全球所有的供应商企业中排名第86。

我觉得跟中国汽车品牌相比,不少中国供应商企业已经走上全球比较高的位置。当然数量也不多,就那几家,比如说像做玻璃的福耀、做汽车零部件的万向、做铝合金轮毂的戴卡。这些企业在细分的领域就是龙头老大,国内主机厂暂时还没有出现全球老大。

敏实集团其实在这个阶段,也已经是这个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因为基本上包括保时捷、BBA等豪华品牌,都与我们有合作关系,而且BBA在我们业务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它现在已经完成了走向全球化的这个过程,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不单单是市场全球化,我们还要做到品质全球化。

汽车产经:最近跟海拉集团的合作有助于“品质全球化”吗?这个合作有什么意义?

陈斌波:是的。我们要共同开发一个雷达标,因为海拉很擅长做发光体,而我们在镀铂方面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我们如果能各自发挥各自技术的优势,那么就一定会在全球取得领先的位置。

安全驾驶一定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我们做跟安全相关联的部件,其实也就是希望抓住核心。除了安全驾驶,我们在电池盒的领域也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去年在电池盒这一块我们接到的订单已经是全球的老大。

总的来说,就是抓住核心,强强联合,站稳制高点。

汽车产经:很多车企老总都说,未来国产品牌将只会剩下几家,现在疫情可以说是加速了汽车厂商的整合。在供应商这一块,也会是同样的整合趋势吗?

陈斌波:那肯定了,供应商的整合比车企来得更残酷。我们现在很多人只做单个连接连接的供应商,未来一定是集成的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这样的话就会慢慢走向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收购并购的过程。像我们说抱团取暖也好,大家合起来做什么事情也好,未来一定是一个大趋势,而且这个要比汽车厂整合要来得快得多

标签: #汽车

上一篇十堰汽车年审-十堰年检在哪里年检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