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估值-小米汽车市值几千亿了

tamoadmin 0
  1. 小米汽车售价已出,整体看下来售价算贵吗?
  2. 小米造车,看似雄心壮志背后的无奈之举
  3.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

“造车,小米是认真的!”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药糖

小米汽车估值-小米汽车市值几千亿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造车,小米是认真的!

经过多年布局,小米造车终于“靴子落地”。

雷军声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

造车领域再添一员猛将。

3月30日盘后,小米集团正式官宣造车。最新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

对于智能电动 汽车 项目的资金投入, 小米集团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约650亿人民币)。

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雷军亲自带队指挥,足见小米集团对造车业务的重视程度,无形中也为小米造车做足了信用背书。

请注意,小米集团为造车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全资”意味着小米造车完全靠自己,不依赖任何外部投资。那么,小米是否有这个底气?

上周,小米集团刚刚发布了2020年财报,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其中,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705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经调整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36.7%。小米集团业绩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后劲十足。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智能手机销量爆发,是小米集团业绩大增的主要原因。2020年,小米集团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7.5%,达到1.46亿台。

根据C***ys的统计, 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超过2400万台,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净增最多的智能手机厂商。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第3名,在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市占率为12.1%。

受手机销量提升的推动,小米集团2020年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达到1522亿元,同比增长24.6%。

更重要的是, 创业十年后,小米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些都给了小米造车试错的底气。

有钱有人,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不得不说,在创业这件事上,雷军确实是个“狠人”。无论是小米集团赖以起家的手机业务,还是如今的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雷军都表现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

3月30日傍晚,雷***发小米集团关于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正式立项的公告。并表示:关于造车,今晚发布会上我会跟大家说说我们的想法。

原来,3月29日,是小米举办春季新品发布会的日子,当天原定长达4个小时的发布会被迫中止在2小时之内。

当时,小米方面给出的说法是,雷军感冒了,中午一度不能发声,小米新品发布会改为分两天举行,3月30日晚19:30举行第二场。 如今看来,这样安排或是为小米官宣造车做准备。

3月30日晚21:27,小米公司官方微博发声:这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

更有网友回复称:对的,换普通人估计三十多岁口袋有个一千万就已经躺着喝茶看日出日落了,雷总身家千亿还在奔跑还在拼。

公开报道显示,雷军在40岁就实现财富自由了,完全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了,但雷军至今仍在创业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惧 探索 新领域,支撑他的正是对创业所保持的那份热忱。

对于小米造车的举动,米粉们直接沸腾了,纷纷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在雷军微博下方,有米粉感叹: 来了来了!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以后吃穿住行都有小米啦。

在小米第二场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动情表示, 小米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最终结果是米粉们希望小米造车,只要造出来就能卖出去,这给了他信心和动力。

对于造车一事,小米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谋定而后动。

雷军表示,在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实际上,早在2013年,雷军曾两次奔赴美国,拜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对智能电动 汽车 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15年,雷军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 汽车 ,与国内智能电动 汽车 公司产生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 汽车 的A 轮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 汽车 的C 轮融资,投资5000万美元。

忙于对外投资造车新势力的同时,小米并非彻底放弃自己造车的想法,而是在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

2018年,小米内部启动了名为“micar”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时任小米参谋长王川,曾多次与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次提出造车想法,王川拿出 汽车 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 认为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

据报道,今年2月,雷军曾会见蔚来 汽车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就 汽车 制造问题进行了切磋。

根据国家专利局网站上公布的文件, 自2015年以来,小米已经提交了一系列专利申请,包括巡航控制、导航、驾驶和其他面向 汽车 的技术

此外,小米还在2020年6月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小米入局造车,搅动了国内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的一池春水。

眼下来看,特斯拉还是全球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的领头羊, 而小米造车或将对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形成挑战。

近日,特斯拉负面缠身,马斯克炒比特币被指“不务正业”,特斯拉降价同时玩减配让不少忠实粉丝失望透顶,“刹车失灵”更是将特斯拉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个节骨眼上,小米造车犹如给消费者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在雷军介绍小米造车项目时,满屏的弹幕都在高喊“干翻特斯拉”,足见网友们对特斯拉的反感,以及对小米造车的支持。

对于米粉们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小米 汽车 的价格。目前,小米并未公布具体目标,但机构已经做出预测。

平安证券分析称,过去雷军率领的小米在手机和智能家居行业已获得成功的经验,有望***到造车之中。 他们认为,小米 汽车 将主要针对2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区间,推出极具性价比的车型。

2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区间,正是特斯拉当前的主战场,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们的必争之地,小米 汽车 压力不小。

不过,按照小米的调性,同等价位里质量最好的,或者是同等质量里价格最低的。 小米 汽车 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价格杀手,与特斯拉正面交锋。

至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考虑到顺为资本已经参与到蔚来、小鹏的融资活动当中,小米 汽车 或将与它们形成合作关系。

眼下,小米 汽车 刚刚立项,达到量产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未来的市场状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外界对小米造车相当看好。

这在港股上市的小米集团股价走势上有所体现。最近两个交易日,小米集团都是大幅高开,盘中最大涨幅接近6%,公司总市值逼近6500亿港元。

特斯拉曾被外界称为“鲶鱼”,它进入中国市场激活了国内车企的竞争欲,倒逼国内车企改革创新,而小米 汽车 的加入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米汽车售价已出,整体看下来售价算贵吗?

题图:多面性,马克笔作品,由画家徐徐授权尹生价值观独家使用。

摘要: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因此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这是未来的小米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经历了2015~2016年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后,小米在2017年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弹,如果雷军的话可信,那么小米全年应该终于完成了本该在2015年完成的收入目标――1000亿元。只不过这个小米已经与巅峰时期的小米不同――之前那个小米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参见我在文章后半部分附上的2016年5月的文章《小米的时代结束了》):

巅峰时期的小米几乎完全领导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崛起的中国智能手机王者――而过去一年尽管小米手机市场份额提高较大,并且重新跻身全球出货量的前五(排名第五,中国公司中排在华为和OPPO之后),但在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它也仅排名第五,因此还很难说迎来了曾经的时代。

抓住了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是小米手机反弹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从中你似乎能看到曾经让它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因素,比如高成长市场,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用户对其线上销售模式的热情。但现在还很难判断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用户已经认可了小米品牌,即便如此,也不知道他们在换机时是否仍然选择小米――谁能想到曾经对小米那么疯狂的中国用户很快就转向了其他品牌?

同时,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分散的海外用户可能不如中国用户那么有价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用户浓度可能会限制商业变现,这也是中国化的微博市值远超全球化的Twitter、主要局限在中国市场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却接近甚至一度超过全球化的亚马逊和Facebook的重要原因――而来自用户运营的收入贡献了重要的动力,也是小米模式中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小米自身在产品多元化和外部生态链上的广泛布局也贡献了重要的动力。就像尹生在2014年左右的一篇关于小米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的一个重要机会,就在于围绕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的产品多元化(就像三星所做的那样),而这些丰富的周边产品,既能增加用户和品牌变现,也可以丰满小米品牌外延和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关系。

由于中国在电子和家用电器领域拥有高效的制造能力,这让小米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机会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更在乎价格的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价格敏感性的市场,这个市场已经诞生了美的、格力这样市值接近或超过500亿美元的家用电器巨头。

但小米要想在手机和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取得像美的和格力在家电领域取得的地位,还必须在产业链上谋求更强有力的位置――没有在零部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和相应的交叉补贴与战略价值,三星的很多产品都将无法继续竞争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三星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后(这也让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公司从中受益),仍然在全球市场守住第一的位置。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手机、电视、电脑这样的行业持续赚钱或值钱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这些行业的关键零部件价值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没有掌握在中国公司手中,而格力和美的之所以赚钱和值钱,也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产品领域的零部件价值可能不像前面几个行业高,或者已经国产化了。

这也让我相对更看好小米在手机周边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前景,虽然它在智能家居市场可能面临美的和格力、以及雄心勃勃的华为的竞争,而手机周边的前景又与手机的前景息息相关。

相比而言,华为在手机行业可能更被看好,因为它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不错进展――尽管这也可能让它在进军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时,会遭受到更多的敌意,就像这几天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遇到的,AT&T迫于压力临时放弃了和华为已经谈好的合作――这也折射出中国公司在实施产业链扩张时的难度。

与华为比起来,小米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互联网基因更强,更善于运营用户关系。可以说用户关系是整个小米系统赖以持续的根本,包括用户对小米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以及稳定用户入口的形成――这既可能体现于手机这样的硬件入口,也可能是内容或服务的强入口,这些层次通常会相互强化。

目前小米在每一个层级都没有建立绝对领导地位:手机既是获得持久收入、用户关系和硬件层次的入口的关键,也是其价值认知和认同的核心,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它在这个领域离建立主导地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在内容和服务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而不强,目前它在用户运营方面的成绩本质上仍然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对手机屏幕的“掌控”。

何况,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这也是为什么按照收入或盈利指标,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纯运营性互联网公司建立了一种持续运营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只要足够强劲,就可以超越单个产品或用户生命周期的波动。

而短周期软件和硬件公司则没有那么,每一次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都意味着用户关系的考验,同时,这些公司还面临着更高的销售成本,因此通常毛利率都不如运营性公司高,后者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都在50%以上。就连在硬件领域公认的全球最优秀者,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的市销率只有不到4倍,市盈率长期低于20倍。

同样,通过硬件建立起的用户关系入口也通常并不想象那样具有可控性,就像尹生在2015年的文章《手机是最唾手可得、也最廉价的资本故事2015》中分析的: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一种关于在这个行业成功的基本认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你必须牢牢控制用户和他们的行为。当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成功模式缺席或前途渺渺时,通过手机屏幕来获得和控制用户,就成为最为流行、也最唾手可得的故事。

只不过这种逻辑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选择用哪种手机,是用户的权利,而一旦他/她决定用一种新的手机去替代原有的手机,他/她背后的那家手机公司将再也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即便苹果也不例外;同样,你也无法真正要求用户安装或不安装某个应用。

因此,如果小米不能在手机领域建立起绝对领导型地位(在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可能性机会,比如如果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步三星后尘,或者三星在全球继续下滑,就可能给中国公司让出更多机会),或者在内容和服务领域建立起足以独立于小米手机的入口地位,那么它的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就始终会受到压制,而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是决定一家公司特别是类互联网公司估值水平的最关键指标。

就目前的确定性水平,和收入水平,如果在上市时能估值接近千亿美元,甚至只要能超过500亿美元(要知道目前全球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的都屈指可数),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功――要知道2014年进入的投资者拿到的估值是400多亿美元,而那之后随着进入谷底,据说这个估值水平遭遇了不小的压力,而即便按照市值千亿美元折合的年复合收益率可能才接近20%,这个回报水平并不算太出彩。

至于市场传言的2000亿美元估值,我宁愿相信只是一种估值议价和传播策略,小米历史上就一直非常善于打这样的组合拳,就像我在2016年旧文《小米的时代结束了》中写道的: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注:本文主体摘自《尹生年度互联网观察:社会共识、技术驱动和AT现实》一文,有增改,若想阅读全文,请前往尹生微信公号:尹生价值观。

附:2016年5月旧文《小米时代结束了,坏在不够偏执》

去年(2015年)初,尹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2015:小米与反小米者的决战之年》,在那篇文章中,我暗示小米必须在这一年中证明其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硬件以外赚到足够收入,以补贴愈来愈惨烈的价格战,甚至在硬件免费的情况下也能运营下去。

而小米的对手――我当时认为主要对手之一是华为――则必须在销量进而是产业链控制上远远超过小米,封杀小米向生态盈利模式切换的可能性。我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和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但小米的规模也正接近达到依靠内容和服务就可以相当程度补贴价格战的程度――这是从硬件盈利模式向内容服务盈利模式切换的前提。

在写完这篇文章大约5个月后,我回到了我的家乡,一个典型的四线城市,我在那里发现的事实暗示,胜负的天枰可能正倒向反小米者们――我的那些在2014年还充满热烈期待的、试图通过我搞到一个小米F码(拥有该码买小米手机不用等候)的亲戚朋友们,几乎再也没有提起过小米,他们的口中讨论更多的是苹果、华为、OPPO这些品牌。

说实话,他们的消费倾向让我吃惊不小。我听得最多的是,“现在没有2000以上(的手机),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很不幸在他们的印象中,小米已经伴随着红米的铺天盖地,被牢牢钉在了廉价机(在一些中国用户眼中,这个词有时会与低品质相伴随)行列。

小米的预期管理游戏:循环推高的销量、估值和传播议程主导力

现在,战争的结果已经相当明了――曾经的神话创造者被新的竞争者所替代――在IDC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取代了小米位列第一,而小米的份额则掉在了华为和苹果之后。尽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国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额仅位列第五,在中国厂商中排在华为和联想之后。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被挤出了前五,而在进入前五的三家中国公司中,除了华为外,其他两家是过去几乎没有被小米列为对手的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它们主要的精力都在2000元以上的中端细分市场。

比出货量份额下降更糟糕的是,小米作为一种风潮的结束。表现在它对传播议程主导能力的下降,而过去这是它整个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饥饿营销是其极致表现):“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数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出现了7次在25万以上的高峰,其中5次在30万以上,而2015年以来只有两次出现在25万以上(30万以下)。

支撑小米神话的另一大动力――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面临急转直下的形势。据一些外媒报道,投资机构们已经考虑下调小米的估值,认为其2014年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相对目前的经营处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动机一样,也不存在永远不要求兑现的预期。当人们面对小米让人暂时失去理性的漂亮数字时,总是会忽略小米神话背后的环境因素――毫无疑问,中国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应用商店层面的培育,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的雪崩式增长(几乎与小米的诞生同步,2012年增长135%,2013年增长50%,2014年增长31%),又为其提供了动力。

但进入2015年,增长的发动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了2.5%,远低于全球10%的增长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销量过于依赖中国市场,不像华为那样全球化程度较高。但仅这点仍不足以让小米神话破灭,同样立足中国市场的OPPO和VIVO的成功证明了这点。

小米的三大失误:市场切换不成功,错失产业链布局良机,以及不够偏执

失误一:用户从发烧友群体向大众群体切换时,过于依赖价格一种竞争维度,忽视了品质和个性化维度

早在2012年,尹曾经在福布斯中文网撰文《40亿美元估值的疯狂:小米可能步凡客后尘》,在该文中我曾提到小米必须面临的一个战略切换,即从早期的发烧友市场向大众市场切换:

到目前为止,它主要的用户都是那些技术发烧友,对他们而言,小米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不是苹果,以及它提供的让它们参与到小米进化过程中的机会,即便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有点瑕疵,他们也有较高的容忍度。但要达到1亿部的销量,小米必须争取更多的对技术没有任何兴趣、只对价格、品牌和性价比感兴趣的大众用户,而他们可是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很不幸,小米取了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切换――直接瞄准1000元以下市场的红米。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用户还是以首次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为主时,这种模式还来了虚的繁荣――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教育了市场。

但当市场倾向于饱和时,用户从首次使用智能机为主转向智能手机换机者群体,他们开始寻找更能符合或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或者仅仅换一部更加可靠、品质更好的产品,至少是他们认为的可靠好产品(尽管价格也更高,而这时他们已经尝到智能手机的好处,不确定性的降低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钱),而此时红米在烙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也使小米的整体品牌受到连累。

失误二:没能及时在产业链布局和提高产业链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雷军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第一个从一开始就有产业链经营意识的人,这帮助他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之旅,也启发了更多的创业者。但当一家公司的销量从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甚至几亿时,其在产业链的角色也从一个拾遗补缺者,转变为产业链的重要变量,这一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竞争。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手机制造产能,但整个产业链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产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有限的,最终对这些零部件和整机的产能的掌控能力,就会转变为对参与竞争者的交货周期、***率、用户满意度、生产成本等的制约或影响。

华为正是借助了其自身的关键零部件布局,以及在设备行业积累的全球产业链影响能力,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但华为十几年在设备领域的耕耘也不容忽视,它帮助华为建立了支撑一个关键零部件业务的自身规模,以及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一品牌价值。

而作为创业新星、没有太多华为这样的的小米,将更多的精力和用在了手机的周边产业,比如智能硬件等。但问题是,当小米手机的行业地位不再时,这些周边产业也会变成无根之木,那时的小米最多作为一个投资者从中分享部分收益。

失误三:不够偏执,未能将“硬件免费+应用服务收费”的模式做到极致

在雷军最初为小米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包括手机、应用与服务、MIUI这三环,最理想的情况是,硬件免费,通过应用和服务盈利。但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应用与服务,特别那些即便离开小米手机和MIUI仍能够运转的应用和服务,这样它的规模就可以超越手机用户数量的范围,提供某种战略上的确定性。

在这方面,小米甚至不如乐视极致,后者通过硬件定价权的牢牢掌握和贯彻――它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取硬件免费+内容收费的模式――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最主要的力量之一,乐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与其在领域建立的地位密切相关,为内容付费正在成为用户可以接受的行为之一。

对小米而言,仅仅是基于对屏幕的掌握而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商的存在,无法帮助它建立起可持续的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一则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再则安卓的系统不像苹果,它是开放的,而且以免费为主,这让它无法建立起苹果那样的应用和服务独特性(即便苹果,这种独特性也在下降)。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小米真正需要的,是像乐视那样的拥有一定行业优势地位的用户付费业务,以便当它向用户免费提供硬件时,可以有足够的收费业务来弥补其成本,或者反过来,通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其硬件的吸引力。

只有这时,它才能沿着红米打开的缺口,继续向下,直到免费,以便牢牢掌握定价权――现在,它面对的是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和品牌定位下移的双重压力。目前不知道小米能否整合雷军系的,最终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服务收费”的模式――在已有的手机厂商中,它是最接近拥有这种模式所需的基因和条件的。

小米的未来:手机公司?硬件公司?电商公司?互联网公司??

2013年,我还在福布斯时,曾经访过雷军,并将其作为封面人物(参见《雷军:通往百亿美元》),当被我问到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时,他回答道:

“我知道关于小米是哪一类的公司一直有很多争论,今天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纠结了。我们既是硬件公司,也是电子商务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没关系,我们是全新模式,很难归类是哪类公司。”

但今天看来,无论希望成为什么公司,小米最现实、也最可能的选择,仍然是首先成为一家持续成功的手机公司或硬件公司,就像尹生在2014年的文章《估值小米(一):它仍然是家手机公司》一文中已经详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或其他搜索框中输入相关标题搜到,正是在那篇和随后的几篇中,尹生认为小米的估值最多只有200亿美元,这一判断今天已经得到验证――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

拨开所有的包装,小米本质上和三星、联想、诺基亚没有区别――它首先是家手机公司,因此必须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在一段时间以后,想象力开始让位于残酷的现实,小米未必就能轻易取得三星和联想(作为一家多元信息产品提供商)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诺基亚曾经获得的成就――在电子消费领域,几乎还没有一家公司仅仅凭借各种诱人的故事和创新的营销手段,就能让用户长期驻留脚步,无论如何,你首先必须是一家性价比优秀的产品公司。

现在,是做出选择,并奋力一搏的时候了:继续坚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硬件免费+内容和服务收费),守住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手机/硬件公司的地位――这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基石――在这方面,小米仍然最有机会,或者干脆成为一家电商。

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像曾经的凡客那样在纠结中错失良机――后者主要是在品牌与电商两种模式之间犹豫,最终既无法像一家电商那样完全以规模增长为中心,又因为追求量的增长而拉低了品牌,丧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个性。

尹生价值观,只聊与互联网有关的、正在创造或毁灭价值的方法和趋势。本人系百度百家号签约作者。你也可以前往雪球查看尹生的专栏文章,或者加微信号jiazhixian1与尹生一对一交流(添加时注明真实姓名/行业/公司)。申明: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小米造车,看似雄心壮志背后的无奈之举

作为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小米所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足够让人惊艳。在硬件研发和电子产品的制作方面,小米也本着质量为上的原则,对于细节更是做到了精益求精。而近期小米宣布,将会和奔腾合作推出第一辆小米汽车,这无疑让米粉们非常的激动。那么对于这样一款价格可能不会太便宜的汽车,米粉会不会选择购买呢?

首先,这款汽车的性价比可能比起小米的其他产品来说并不算特别高。小米有品曾经和奔腾一起合作推出了一汽奔腾T77的米粉定制版,这款汽车的起步售价为12.48万元。而T77原车起步价则只有8.98万元,溢价高达2.5万元。整辆车最大的亮点是加入了3D全息影像系统,同时还可以支持语音交互和视觉互动功能。可以说这套系统的加入,使整辆车的科技感提升了不少。

其次,这款汽车的车身长度为4525mm,轴距为2700mm,作为一款紧凑型SUV,车子内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舒适性也很高。而且从外观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前脸用的是六边形的满天星状进气格珊,再加上两侧的犀利大灯组设计,使整个汽车看起来非常大气。从侧面来看,车身用单腰线设计,富有层次感。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设计更是相当新潮,符合年轻人审美。

最后,从内饰方面来看,这款汽车用的是环抱式的设计,并且搭载了全液晶仪表盘和悬浮式的大尺寸中控屏,可以说科技感非常的强了。动力方面搭载的是一台1.2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05kW。并且还匹配了6速手动或7速双离合变速箱。

综上来看,这款汽车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3D全息影像系统以及语音交互和视觉互动功能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而且十几万的价格对于注重实用性的车主们来说可能并不是特别划算,但是对于很多狂热米粉来说,小米所推出的第一款汽车还是相当值得购买的。

个人觉得一辆车的好坏不能用品牌和国产进口去区分,其实国产车近几年也有做得很不错的,所以说还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只有使用了才知道真正的价值,如果真的不错的话,消费者愿意去为它买单,那他就是好产品,而且我也相信,中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希望能造出很好的产品

对于汽车,我有三不买:1.价格太贵的不买;2.油耗太高的不买;3.新车上市第一年不买。

奔腾T77这个车吧,销量一直不是很好;这个车应当说质量还可以,但是品牌影响力这类的软实力还是有些欠缺的。你说的这个众筹的T77我姑且认为他是新车新科技,买这种车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当成小白鼠;老款车的优势是技术成熟稳定,反过来也就是新款最大的问题。

当然T77可以买,但是绝对不是一上市就买;第一个是这个车没有那么优秀,再就是新车上市优惠幅度不大。新车上市之后半年是一个不错的点,这个时候该有的优惠基本都有了;对比一下新车主口碑,之后才是我们考虑是否要选择这款车的时候。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

1987年,18岁的青年雷军手握清华北大的两张入场桊,却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2007年,38岁的中年雷军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却从金山辞去CEO职务,

2010年,41岁的雷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却冒着巨大风险成立了小米公司。

2021年,52岁的雷军公司市值已经达到6665亿元,却宣布未来10年来投资100亿美元制造 汽车 。

可以说,雷军似乎已经触碰到了一个普通人能够触摸到的天花板。每当已经可以“当个安乐公享尽荣华富贵之时”,雷军总是把自己的筹码全部压上,为了理想和目标开展新一轮的冒险。

本次小米发布会,雷军罕见地分了两场,以致米粉措手不及。在次日的第二场会上,雷军语气悲壮, “这是小米 历史 上最重大的决定”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 。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不成功便成仁之势,以致大家忽视了发布的近20项的新品。

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在投资上就越偏向保守,是什么“逼得”雷军破釜沉舟?

2011年,小米在北京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一款和三星旗舰配置相同、和苹果外观相似、价格仅为1999元的小米1完成了市场上的“通杀”。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群体,抢小米的热度和难度不亚于今年的抢茅台。抢到后立即转手可以为带来一笔错的收益。

从此, 饥饿营销 低价、高配 成为了小米的标签。

然而, 成也低价,败也低价。

苹果 凭借着 系统优势 客户粘性 占领手机市场 6成以上的利润 华为 凭借着 品牌效应 占领 高端安卓市场 OPPO、VIVO 凭借着广告、线下店占领 中低端安卓市场。

虽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的一直名列前茅,但利润率始终不高, 小米手机最近两年的硬件业务综合利润率不足1% 。为此,小米成立了低端的红米品牌,着力将小米打造成安卓机皇,以提升利润空间,从2999到3999,再到到现在的6千元以上价位,小米每年以一千元的台阶试探着市场反应,缓步登上了高端区间。

与此同时,小米努力将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打造成收入的另一支柱。2019年年会上,雷军宣布“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双引擎战略,称“这就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后又升级为“手机 AIoT”。但如今IoT增速也大幅下降,2020年该项业务的营收增幅同比下降33.1%。

2020年财报发布后,小米股价一度大跌8%,最终报收于23.9港元,股价下跌4.4%,市值蒸发277.21亿港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小米急需要讲好一个 新故事 来向 资本市场 证明自己的潜力

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经嗅到了车联网时代的投资机会,当时小米就注资了地图厂商凯雷德;2015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造车新势力蔚来 汽车 。在蔚来 汽车 上市成功尝到甜头后,顺为资本再度投资了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又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可以说, 小米很早就进入了 汽车 投资领域,但投资企业和自己投资毕竟不同

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如果 汽车 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 20%的比例是500万辆 。相较新能源 汽车 在2020年136.7万辆的销量, 市场机会明显

汽车 工业有 系统复杂、投资大、周期长 等特点,极度依赖前期的现金输血,一旦资金紧缺极可能功亏一篑,中途翻车。从公司成立到第一批产品交付,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市场上留给小米的时间还多吗?

国内新势力造车品牌有 理想、蔚来、小鹏、哪吒 等后起之秀,还有 上汽、北汽、广汽 等财大气粗的国企老大哥,尚且还有 国外品牌 虎视眈眈。

2018年之后,中国的 汽车 行业销量增速达到了顶峰,之后已经连续几年增速放缓,对一线城市来说,私家车的便捷性并没有公共交通和共享 汽车 便利。

小米生产出来后,如何确保销量?

蔚来4年烧掉约220亿元,仅2019年便亏损113亿元。2020年,小米集团的 净利润是130亿元 。小米的钱,能烧多久?

发布会上,雷军一度哽咽,员工激动无比,股市也在当天上涨2.2%,股价报25.6港元。

资本不相信眼泪,资本只为实力买单。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董事长职位。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1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新增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该公司董事长职务,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月。企查查显示,雷军已接连退出小米关联公司。

 1月27日,小米股价再次破发,据报道小米市值一年蒸发近4000亿,对此小米王化回应:正常工作变更,雷总工作重心主要在小米造车上。

 雷军不再担任董事长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雷总退居幕后。

 这也不是雷军首次主动退出关联公司高层,此前,雷军就主动卸下了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职务,这家武汉公司由小米全资控股。雷军早就在今年3月向外界公布了小米汽车的长远规划,就在9月初,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登记

 其实不光雷军退出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很多公司的一把手都退出进入幕后了,字节跳动的张一鸣退出担任公司法人一职。人事调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网友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毕竟年底了新年新气象,调整一下迎接新的一年。再说雷军还是10多家企业的高管,完全隐退是不可能,再者雷总还要对标苹果呢?达成小米全球第一的目标没了雷总怎么行?

 从雷军的行动来看,若是集中精力造车,除了说明新能源车是未来趋势之外,还说明小米如果能在新能源车产品上达到手机的高度,那小米的体系会更加巨大,业绩会远超手机通讯业务。这也是近几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造车。

 目前小米手机及智能生态业务很稳定,可以说运行到了一个水位,雷军作为小米灵魂人物已经不需要日常去指手画脚,具体指挥和负责,逐渐减负才能挑起更远大担子,也是为平衡公司未来发展做出的最好选择。

 过去小米也曾回应过,此番举动是将自己从小米关联公司解脱出来,专注新能源赛道,所以未来雷军不排除会成为精神领袖,而不是具体操盘手的可能。

 之前听说小米智能汽车已经在测试AI语音交互这块,而且要求非常苛刻,是在高速上打开一半窗户在风噪很大的前提下,提高识别率,这也让大家对小米智能汽车的体验有了一定信心,虽然目前汽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小米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品牌效应还是有优势的。

 看到很多观点说自从雷军跑去造车之后,手机业务逐日下滑。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未来一定不止千亿规模,但忽略时间因素的.趋势论就是耍流氓。

 换句话说,这是绝对趋势,燃油车也必将成为过去时,但目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预计五年内,车厂还是在抢夺一个“小蛋糕”。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希望雷军在发布会上说的话可以在未来顺利实现。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2

 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董事长职位。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张峰,经营范围含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及信息技术、手机;销售自行开发产品等,由Xiaomi H.K. Limited全资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App显示,日前雷军接连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或董事长职务,包括广东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小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珠海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此之前,雷军退出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该公司也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彼时,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回应称,就是正常的变更,雷军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车相关的事务上面,高管们已经可以分担相关的一些工作和职责。

 雷军或为专注造车卸任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3

 1 月 28 日消息,根据企查查线索,近日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卸任了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职位。该公司成立于 2012 年,法定代表人为张峰,由 Xiaomi H.K. Limited 全资持股。

 针对网络上的评论,小米王化再次转发 2012 年 12 月 14 日的微博。雷军于 2021 年便退出了多家关联公司的领导席位,王化表示这是正常的变更,雷军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车相关的事务上面,高管们可分担他此前的工作。

 企查查显示,卸任后的雷军仍是小米科技等11家公司的董事长,雷军已接连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

 分析人士称,退出小米电子并非雷军首次主动退出关联公司高层,此前雷军就主动退出了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职务。2021年3月雷军向外界公布了小米汽车的长远规划,小米手机业务已趋于成熟,成长空间受限,频繁退出小米关联公司高层或为专注造车。

 截至1月28日发稿,小米集团-W(01810.HK)跌2.06%,股价报16.180港元。

 了解到,在 2019 年年末,雷军手机锁屏界面的壁纸被曝光,写有“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这也印证了雷军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的举动。

标签: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