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001价格大跳水是真的吗-极氪001真的好吗

tamoadmin 0
  1. 3月“最忙碌的人”吴冰,和上汽乘用车的背水一战

年关将至,车企间的竞争无比激烈,车价也来了个大跳水。

燃油车那边,各家门店纷纷开启了促销模式:不仅坚挺的日系燃油车绷不住了,就连保时捷这种常年加价的品牌也不再“捂盘惜售”。

买的要是现车,优惠还可谈

极氪001价格大跳水是真的吗-极氪001真的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边厢,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借着双11的机会,赶在国补退坡之前使出浑身解数,吆喝卖车。

比如零跑,就了一条“薅羊毛”短信,单车现金优惠1万元,还送至少1000元京东卡:

只要不到20万,就能买到一台近80度电、600多公里续航的中大型纯电轿车,还包含金融贴息、终身三电质保、随车充电桩等一系列车***益……

看起来好像还真有点值,有点“买电池送车”内味儿了

刚巧,前段时间也有小伙伴问社长零跑C01表现究竟如何,值不值得买。

为了解答这位小伙伴的疑惑,我特意来到厦门国际赛车场,和零跑C01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有意思的是,零跑当天还拉来了一辆保时捷Panamera助阵……

那么,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零跑C01又有哪些优缺点?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吃螃蟹" 的CTC,提升大吗?

我们知道,特斯拉在2020年率先发布了CTC(cell to chassis,底盘车身一体化)技术,赚足了眼球;特斯拉Model Y也成了全球首款搭载CTC电池包的量产车型。

这对零跑来说,却似乎有着特殊的含义。

早在2020年,零跑就有对外公开CTC技术的打算,但由于某些原因被耽搁了几个星期。

正是这一拖,“领跑”的零跑错失良机,被特斯拉“抢了跑”。直到今年4月零跑C01的发布会上,零跑的CTC技术才姗姗来迟。

但实话说,彼时的零跑只有一台S01和一台T03,品牌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另一方面,或许具体的性能参数还能再优化。

零跑在当时没有跟风公布,可能也有这些考量吧。

那么,零跑为什么要做“第二家吃螃蟹的车企”?

我们知道,传统的车载动力电池用电芯-模组-整包的结构,大概就是先把几块小电芯“绑”成了一个“大电芯”,再让几块“大电芯”组成一个的电池包。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大电芯”之间保证电量相对统一,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日后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但这种电芯-模组-整包的结构,并不是没有缺点。

由于电池上方的盖板和模组都会占用空间、还会增加额外的重量,就会导致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偏低,车内地板也会偏高,坐在后排的姿势会有点像“蹲马桶”。

这时,工程师们灵机一动:如果用车身底盘来代替电池包的上盖,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方面,省掉电池包上盖之后车身强度会降低,要保证碰撞安全就要加强车身;

另一方面,由于CTC电池包更换成本会很高,这也对电芯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两点,零跑用了“双骨架环形梁式结构”,用车身结构梁来支撑强度,电池包也要通过全栈自研来把控品质。电芯则是由宁德时代代工,保证电芯一致性。

有了CTC之后,电池包能够减少25%的零部件、减重15kg、还能提升车辆10%的续航里程,车身的垂直空间也会增加……10mm

从实际的体验来看,这10mm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后排乘客身高超过180cm的话头顶离后风挡会很近,略微有些捉急。

但好的一点是,零跑C01并没有为了追求头部空间,牺牲乘坐舒适性。

由于坐垫高度并不算低,还配备了靠背角度电动调节,零跑C01“半躺”的坐姿配合319mm的腿部空间,还是蛮舒服的。

三电方面,由于CTC技术的应用,零跑C01的高配车型能塞下90kWh电量,CLTC续航也来到了717km,在市售车型中仅次于奔驰EQS、奔驰EQE和极氪001。

至于能耗表现,在这里贴一下几位友媒的数据。

厦门当天气温为25℃左右,同行的媒体朋友驾驶后驱版车型,开出来的能耗基本落在3个区间。

上午出发的B组比较堵车,市区+环路综合工况的平均时速大约在25km/h,走走停停的工况比较多。

因此不开空调能耗15-16kWh/100km,开空调18-19kWh/100km;

下午出发的A组比较通畅,平均时速能跑到50km/h,能耗大约在12-15kWh/100km。

折算一下,根据路况、工况不同,续航大概在450~750km之间。

这个表现对一台体重2吨多的中大型车来说,算中规中矩吧。

02. "拍扁的C11",有什么优缺点?

如果让我给零跑C01下个定义,那一定是“被拍扁的C11”。

C01有着同样的无框车门,同样的内饰设计,同样丰富的储物空间,同样淡的车内气味,同样的8155车机系统,同样的语音助手小零,同样的驾驶软硬件……

甚至连溜背造型,都是一台零跑C11被拍扁了的样子!

没错,这个溜背造型为零跑C01带来了0.226的风阻系数,对提升续航有不小的帮助。

而且坐在车里视野是真的通透。放几个身临其境的视角,大家感受一下。

1.31㎡的全景天幕,据说能隔绝99.9%的紫外线:

后排头枕旁的小三角窗,增强了空间感:

宛如敞篷车般的后风挡视角:

从很多细节上,都能看出来零跑花了不少心思。

就比如方向盘上红框里的这个按键,就能自定义后视镜调节、360环视、行人提示音3项功能中的1种,顶棚天窗开关旁边也有个类似的自定义按键;

再比如零跑能够一键关闭车灯车窗音响、调暗屏幕、放平主驾驶座椅的“小憩模式”,也是迅速入睡党的福音。

但对一台中大型轿车来说,必须要照顾到的,还有后排的“老板”。

车门扶手上的“老板键”必不可少,按下之后会联动前排座椅共同前移10cm,靠背角度还会后倾10°,提供更舒适的“躺姿”。

空调、座椅加热、切歌等功能,也能通过中央触控屏来进行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3月“最忙碌的人”吴冰,和上汽乘用车的背水一战

相比于造车新势力的贴身肉搏,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是peace and love。

平静同样体现在销量上。

数据显示,去年12月,奔驰EQC和奥迪e-tron的上险数据分别为73和44辆。这样的成绩,放在BBA在华销量中微末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伴随着惨淡销量的是「价格跳水」。

在某汽车垂直网站,奥迪e-tron直降10-12.98万元;宝马iX3和i3降到了30万元和30万以下,比同级别油车更便宜;还有作为奔驰新能源旗舰产品的EQS,「一刀」就砍去20万。

种种迹象表明,在新能源领域,占据着75%豪华市场的BBA正失去品牌「魔法」。而面对这块大蛋糕,传统豪华车们确定不来认真啃一啃?

其实,BBA布局新能源并不算晚。

2007年,特斯拉刚成立的第三年,宝马就已启动了“Project i”项目,2011年,宝马集团旗下全新子品牌BMW i成立,两年后,首款纯电动BMW i3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BMW i8正式推出。

而不甘落后的奥迪亦在2009年发布了第一款电动概念车型奥迪e-tron。

奔驰的试探成分更高。2009年,奔驰与比亚迪成立了腾势品牌;2010年,将旗下的***art进行过电动化试水,而后直至2019年才推出全新电动车子品牌EQ系列。

但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BBA这一场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却没有迎来一辆「爆款」车型。

相反,2012年4越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斯拉,仅用8年成为了行业标杆,最高单月销量逼近8万辆,碾压BBA在华所有新能源车销量的年销总和。

卖不动,还降价,更被新势力逆袭,为何豪车三巨头的「光环不再」?

从深层次角度来看,在新能源时代,豪华的「锚」消失了。

曾经,发动机和变速箱组成的动力系统,是豪华车树立起的技术「高墙」,豪华的价值几乎可以用缸数来简单粗暴地衡量。

以保时捷为例,它拥有各种v6、v8、v10这样的高端发动机,再比如,劳斯莱斯和宾利这类从不以宣传自己能跑得多快的超豪华品牌,其潜藏的可能是一颗6.75L双增压版V12「野兽心脏」,这些都是普通汽车品牌望尘莫及的绝对「垄断」领域。

但迈入新能源领域,一台不到33万的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百公里加速就能达到3.4秒,轻松秒杀百万级的保时捷911。

于是,在撕碎了这一老牌豪华车积累百年的价值体系后,用户开始理性思考,BBA的新能源车真的比别家「值」吗?

可惜的是,答案不如预期。

就目前BBA推出的几款新能源产品来看,无论是续航里程、智能化,还是加速性能,几乎都被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

以用户深切感知的续航能力为例,与特斯拉、蔚来和小鹏等动辄600公里甚至以上的续驶里程相比,BBA奔驰EQC NEDC工况下续驶里程只有415公里,其指导价还高达49.98万~62.28万元;奥迪e-tron将将好500km续航,售价却达到54.68-64.88万。

加速性能方面,新能源BBA居然连自家油车都比不过。宝马 iX3 百公里加速和宝马 X3一样,都是6.8秒,奔驰EQE 的百公里加速只比奔驰E级快0.2秒。

同一阶段,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的加速达到3.7s,蔚来ES6为4.7-5.6秒,极氪001百公里加速仅为3.8秒。

而智能化领域,在车机界面设计,操作逻辑以及系统流畅度上,BBA的车机交互体验都远远落后于如今的「蔚小理」甚至自主品牌。

智能驾驶上,相比于徘徊在L2级别车道保持都体验不佳,自适应巡航还需要加钱选装的BBA,特斯拉NOA、小鹏NGP和蔚来NOP已经可以做到诸如自动超车,自动变道、进匝道等更高阶的功能。

至于和新势力「卷」配置,不论是加热/通风//腰托/腿托「全家桶」座椅,还是冰箱,彩电,小桌板,不好意思,这更不是豪华车的强项。

除了产品体验之外,新能源市场的比拼还延伸到了补能,服务甚至圈层运营。

换句话来说,以前,手握四五十万,除了BBA没得选,但如今,如果抛开燃油三大件的价值锚定,谁也没比谁高贵。

但比你体验好,还比你便宜的电动车不在少数,在同行的衬托下,让新能源BBA看上去贵的如此平庸,却又如此自信。

虽说地主家容易出「傻儿子」,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BBA家大业大,人尽皆知。

根据3月15日宝马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宝马集团全年总营收超1426亿欧元,净利润约为185.82亿欧元(约人民币1356亿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2022年营业额共计1500亿欧元,净利润共计148亿欧元(约1085亿人民币)。

都是分分钟千亿上下的生意,比之挣扎在亏损线上的新势力不知强上多少,加上成熟的供应链和品牌溢价,BBA新能源转型依旧缓慢,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来,相比于BBA的燃油帝国,新能源份额实在过小,「躺」在油车上挣钱依旧非常香甜。

奔驰2022年全球卖了202万辆新车,其中,纯电动车14.6万辆,仅占比7%。而隔壁宝马的纯电动车型销量就算是翻倍,也不过占集团总销量的9%左右。也就是说,和很多卖不动燃油车被迫转型的传统车企相比,BBA仍能够依靠燃油车撑起巍峨帝国。

更为关键是,燃油车技术几乎见顶,不会再有新的车企投入内燃机研发,去压榨已逼至极限的热效率,这样一来,可预见的是,BBA的燃油垄断地位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既无近忧,又无远虑,长期作为引领者的BBA在新能源转型上很难有强烈的进取心。

二来,对于BBA这样的上市集团,盈利是关键,组织不允许式的改革。

以供应链体系为例,BBA的百年经营体系,已经将供应链环节的成本压榨到的极致,凭借现有燃油车销售就能够赚取最丰厚的利润,而新能源产线的改造无疑会侵占燃油车的利润空间。

因此,可以看到,早期在售的BBA纯电动车,几乎清一色的燃油车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通过「油电共线」最大程度减少产线改造的成本。

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组织架构内,任何改革的背后都实际都是生意场上的精准测算,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关键的一点:BBA其实在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警惕新能源车型的推出,会打破以往燃油车的价格体系。

简单来说,新能源是BBA给用户多了一个选择,作为动力系统的补充项,但BBA绝不会主动把用户推向新能源。

如果主动「教育」用户,旗下新能源车比燃油车更好,相当于把自身置于一个尚未建立议价权的全新赛道。

如此「拧巴」的逻辑基础也自然决定了,豪华品牌只会取「挤牙膏式」的创新。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动力性能,车机互联以及智能驾驶,你会发现,BBA的新能源车不比同级燃油车更强,大家保持差不多的水准就行,总之就是,新能源车绝不能与油车「内耗」,最好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当然,面对不可逆转的新能源浪潮,BBA们也并非无动于衷。

就目前来看,BBA的技术决心还算坚定,比如宝马在两年前就宣布不会再外购新的三电系统,将坚持走自研路线,预计2030年可实现电池的能量密度翻倍。

奔驰在目前已投产或已规划的9座电池工厂,还与全球合作伙伴再打造8座电芯工厂。奥迪预计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将投资总共约为350亿欧元,其中一半资金用于汽车项目和创新汽车技术。

可以发现,延续了燃油车造车思路,BBA更倾向于将核心三电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研的方式构筑新的技术壁垒。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也需要市场的反馈,一方面死守燃油车份额,另一方面又害怕在新技术革命中落后,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决定了BBA不可能押宝式「all in」,纵身投入电动化转型的豪赌之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BBA在等待电动化的渗透率达到能够盈利的拐点,等到大家该踩的坑都踩了,等到电池技术颠覆性突破,等到市场基础相对完备后,再带着百年品牌积淀和相应产品,一步跨入赛道。

说白了,老牌豪车想打自己擅长的「持久战」,耗,耗人才,甚至耗时间,但需要警惕的是,无数行业曾经验证了,在新势力爆破性的革新面前,市场或许是非连续的。

技术可以弥补,而市场观念的形成并非朝夕。当年轻用户开始接受更多玩家进入新能源豪车市场,当他们在做40万级电动车购买决策时,不再会第一时间想到BBA,很难说,传统豪华车们是否会真的错失这一历史机遇。

正如当这个世界出现一家名为「苹果」的公司后。

曾经的诺基亚帝国,不过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近日有媒体爆料,朴春旭以外聘身份加入上汽乘用车,出任CMO参与荣威和MG两个品牌的营销工作。

朴春旭曾任上海大众汽车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经历了上汽大众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情人士称:“朴春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吴冰在上汽乘用车的助手。”

显然,朴春旭的加入,是吴冰对上汽乘用车重新排兵布阵中的一步棋。?

而刚刚过去的这个3月,身为上汽乘用车总经理和飞凡汽车CEO的吴冰,异常忙碌。

月初,他出现在桂林,亲自宣布了荣威RX9(17.58-24.38万元)以及2023款荣威iMAX8(18.58-25.58万元)两款重磅新车的售价。

其中,RX9首次将6座中大型SUV的价格下探到20万元以下。

3月27日晚,在杭州,吴冰用一场45分钟的演讲,介绍了专属飞凡F7的极致舒适。

而这款车20.99-30.19万元的售价,比预售价降低了七万,让媒体感叹:“这还有利润空间么?”毕竟这是一台尺寸和配置都和蔚来ET7、奔驰EQE相当的C级轿车。

仅仅两天之后,他又现身上海,非常“心痛”地揭晓了名爵MG7(11.98-16.98万元)的售价。

对于这台配置拉满、卖出了A级车价格的B级燃油车,吴冰说,这是“买配置送车”。

一个月内上汽乘用车这三个品牌新车的上市表现,展现了其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极度渴望。

事实上,去年9月出任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一职,就注定吴冰身上的担子轻不了。

首先,飞凡R7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品牌尚未完全站稳脚跟;另一边,名爵品牌在海外强势,国内市场却差强人意;荣威品牌过去几年渐显颓势,去年销量已经只剩巅峰期的一半了……?

总之留给吴冰的挑战很严峻。

原本2023年三大品牌新品集中上市,摩拳擦掌准备打个翻身仗,却又偏偏迎头赶上了价格战。压低价格、让利割肉也就成了无奈之举。

最近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以雪铁龙C6清库存“大甩卖”为代表的价格战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以飞凡F7降价8万上市为开端的价格战第二阶段,已经到来。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车企都加入了这场价格战争。对吴冰们来说,生死存亡之际,唯有背水一战。

NO.1 [飞凡背水一战]

飞凡F7,一台长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纯电轿车,光看这个尺寸它应该对标蔚来ET7、极氪001、还有奔驰EQE。

所以它的预售价定在28-35万元,并没有人觉得不妥,在吴冰的心里飞凡F7肯定配得上这个价格。

只不过,今年的汽车市场实在“太卷了”,面对迎面扑来的降价大潮,尚未完全站稳脚跟的飞凡,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但即便如此,起售价跳水到20.99万还是过于出乎意料。如果选择车电分离的模式,价格甚至可以来到14.95万元,一台高配朗逸的价格而已。

从现场的欢呼和惊叹声中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有诚意的价格。这份诚意甚至让不少媒体老师替飞凡担忧“你们能挣钱吗?”

吴冰给了肯定的答复,这展现出了在上汽体系化能力的基础之上,飞凡的成本控制能力。

但他同时还表示:“要通过这款车,让大众认识飞凡这个品牌,证明上汽能在中高端新能源轿车中打出一片天地。”

飞凡F7对市场份额的渴望“瞎眼可见”,即便不亏本也一定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回望整个上汽的新能源转型进程,飞凡做出这样的定价其实也并不意外。

面对高速增长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上汽左手推出智己汽车,完全按照新势力的模式去运转,右手将荣威R剥离,成立飞凡品牌,整体运营更加传统。

很多人质疑,飞凡和智己左右互搏、分散,其实上汽只不过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已。

不过,由于智己L7和飞凡R7两大转型先锋官的销量都没有达到预期,上汽的中高端新能源之路也蒙上了阴影。

此前,甚至有消息称“若销量继续不及预期,飞凡有可能被整合回上汽,并入荣威品牌。”

由此可见,飞凡乃至上汽都非常需要一款车,来真正叩开中高端新能源的大门,证明其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储备,在新能源浪潮中站稳脚跟。

有了“背水一战”的使命,飞凡F7的利润就远远没有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重要了,毕竟背后还站着上汽,先证明有存在的价值,才是头等大事。

NO.2 [名爵MG7,价格低到“心痛”]

如果飞凡F7是“跳水价”,那么名爵MG7就是真正的“价”了。

14.58万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台2.0T+9AT、261马力、轴距接近2.8米的B级轿车。

如果不是燃油车江河日下,外加激烈的价格战,是不可能有这么实惠的价格的。

在国内外品牌纷纷减少乃至停止燃油车开发的背景下,MG7可能是旧时代落幕之前,最华丽的表演之一了。

对于名爵来说,MG7作为黑标旗下的旗舰车型,承担着品牌向上和进一步扩宽市场的厚望。

在张亮看来,它本应该匹配更高的售价。“如果放在去年上市,价格高1-2万,月销量轻松过万不是问题。”

吴冰表示:“价格压到这么低,我很心痛。”

字里行间,透露着惋惜和无奈。但即便如此,MG7还是和飞凡F7一样,在价格利润上留有余地。

这也展现了上汽集团出色的体系化降本能力,同时吴冰也认为,价格战打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如果大家都不挣钱,一定会缩减面向未来的科技投入,投入没有了,实力从哪里来?”

在MG7上市后的访中,名爵品牌负责人张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他认为,为了行业的发展负责,企业还是应该保持正常的经营利润,至少毛利是正的,否则桌子翻了大家都没得吃。

NO.3 [荣威新团队、新气象]

相较名爵和飞凡,荣威今年3月发布的两款新车关注度稍弱。

作为互联网汽车的初代目,荣威是有过高光时刻的。

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荣威并没能守住智能的品牌标签,定位逐渐模糊,销量渐露疲态,去年全年的销量,已不足巅峰期的一半。

透过这两台车的发布会,还是能感受到,已经沉寂蛮久的荣威,有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价格依然够卷。荣威 RX9,将大 6 座家用轿直接拉至 20 万元以内, 4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为17.58万元—24.38万元;

2023款荣威iMAX8共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18.58万元—25.58万元。

低价可能会让荣威或者上汽乘用车的品牌向上之路更艰难。但在当下的销量和未来的品牌向上的取舍中,荣威只能先选择前者。

此外,吴冰接手上汽乘用车之后,很快启用了新的管理团队。

核心成员包括,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的周潍、销售运营及管理总监齐亮、用户发展总监闵汉纳。

周潍曾担任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零售管理高级总监;齐亮曾担任林肯中国南区总监;闵汉纳是上汽通用的老人,也曾在奇瑞捷豹路虎任职传播副总裁,他们都有过豪华品牌的任职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在荣威新管理团队亮相的同一时期,上汽的“老人”朴春旭以外聘身份加入上汽乘用车,出任CMO(首席营销官)参与荣威和MG两个品牌的营销工作。

朴春旭于1998年起就在上汽大众工作,官至上海大众汽车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经历了上汽大众最辉煌的时候,有知情人士称:“朴春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吴冰在上汽乘用车的助手。”

回到正题,荣威新管理团队的重要课题,正是重新给形象逐渐模糊的荣威品牌一个恰当、合适的定位。周潍表示:“今年二季度,荣威将发布全新的品牌标签和定位。”

多位上汽乘用车人士表示:“新管理团队,太卷了。高级总监开会到凌晨是常态,第二天还要接着干活。很多原来躺平的人,也开始卷起来了。”

这股内卷之风还席卷到了经销商。据传,吴冰上任之后,荣威对经销商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查,从流程上堵上了很多漏洞。

另外,荣威将上线网络新平台,将用户分享给经销商的同时帮助经销商提高转化率。在渠道上,还将以店中店的方式,尝试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

这些变化暂时还没有在销量上展现成效,但有新气象总是好事,不妨再给荣威多一些时间。

NO.4 [写在最后]

兔年伊始,吴冰在上汽乘用车干部大会上表示:“今年目标任务是突破百万销量,国内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确保传统赛道和新赛道‘双丰收’。”

而对于飞凡F7,飞凡汽车在内部经销商会议上也提出了销量超越蔚来ET5的小目标。

看上去,都不是很容易实现,吴冰也拿出了足够有诚意的价格。

但这还不够,在终端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加考验企业组织的成本控制能力。

除了依仗上汽集团的优质,吴冰在内部会议上也要求:“要着力打造效率为先和价值创造的组织,通过不断地精益优化,充分挖掘团队潜能。"

总而言之,由内而外,身上担子更重的吴冰几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剩下的,还需要一点点时运。

标签: #新能源

上一篇特斯拉裁人-曝特斯拉启动新一轮裁员热处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